跳到主要內容

《藝術的慰藉》:欣賞藝術療癒孤獨傷痛的心靈


圖片來自聯經出版


《藝術的慰藉》Art as Therapy
作者:艾倫‧狄波頓, 約翰‧阿姆斯壯
Alain de Botton, John Armstrong
譯者: 陳信宏 / 2014 聯經出版

藝術有什麼用處?

本書開宗明義先問藝術有什麼用處?
這也就是問:「藝術對於人有何功用?」
或是「藝術對於我有甚麼好處?」

藝術可以療癒人的心理缺陷

作者將藝術視為可以療癒人類心理缺陷的工具,因此主張藝術功能中,最重要的是:

記憶、希望、哀愁、重獲平衡、自我認識、成長與欣賞等七項。

藝術作品中的兩大主題:愛與自然

接下來,作者以此方法論,分析藝術作品中的兩大主題:愛與自然。

這也是作者導覽藝術欣賞的核心思想:我們觀賞藝術時,若能以書中建議的方式和態度欣賞作品,孤獨傷痛的心靈就可以被療癒。

本書作最有價值的觀點:回到你自身的心靈和情感

本書對於藝術中以〈自然〉為創作主題的討論,是極為特別的一章,作者不只引用古典、浪漫時期的風景圖畫,也舉例說明現代作品裡雷雨星雲影像的美學意義,更帶入「人在自然裡」的生命反思,如此拉開個別情愛的糾結,轉而向我們提問:

當你來到 2008 年 David Chipperfield 與 Antony Gormley  設計建造的瑞典 Kivik 藝術中心 觀景台,

你內心的哪個部份在這裡會覺得安適自在?

(What part of yourself is at home here?)


心靈如何能在審美中安適自在?

本書作者(掛名有兩位)的文筆是「才子」等級,選畫以及「說」畫的功力高超每張圖片說明都是讀者們喜愛的「金句」

最重要的是這些深刻動人的觀畫短言表達出藝術品欣賞時的「同在感」,我指的是:


當我們流連在城市裡大小美術館,欣賞各種藏品特展策展,遙想古代美術的作成;或是參與體驗當代作品的「編排(choreography)」時我們不會再過分在意牆壁上藝術作品的標題說解,而是同意本書作者所提出的最有價值的觀點:


回到你自身,以你自己的心靈感受,直接和作品對話。

但要回答「心的安適自在」這類問題之前,也許你得先回答自己:

藝術是甚麼?甚麼是藝術?


噢!我說的不是維基百科或任何 ChatGPT 的定義,而是由你自己想想,然後提出來的某個答案。

這也是《藝術的慰藉 》缺憾的地方。


本書的未盡之處:藝術不僅是工具,是目的

作者把藝術的意義訂在「工具」,除了用以療癒疲憊的心靈,還關心「藝術品該怎麼買賣」?

作者認為「藝術能夠引導我們改革資本主義」,也論述了「政治藝術」的目標等相關議題。

 這些篇章人云亦云,削弱了作者寫作此書的核心論題:藝術與情感的關係。 


藝術與情感的關係是美學分析的起步

藝術喚醒且深化(sensitize)我們日常忽視(略)或遺忘的情感、情緒,以及我們原本對於人事物的喜愛,這種深刻的愛戀感知,是人天生具有的珍貴能力, 

本書作者以此開題,是令人欣喜的美學分析起步。但也因藝術確實是具有啟發心靈滿足情感的功能,作者的思維也就因而停陷在某事或某物對我們有甚麼「好處或用處」,而未能深刻分析藝術與情感的關係。


審美是一種探尋,是自由心靈對於永恆理想的嚮往

若此,心靈再度被拘束,審美的活動或行為不是一種探尋,不是自由心靈對於永恆理想的嚮往。藝術(作品)成為一種慰藉滿足的工具,一種商品,一種可以租借買賣偷竊或掠奪之物。

作者對於「愛」的分析,似乎也有類此思考模式的危險。

 「愛」雖然使生命感到愉悅,卻不會是工具,而是目的。

  

關於中譯兩個想法 

1.「藝術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水桶P12

Art is a very complex kind of bucket.

藝術確實是一種意義內涵極為複雜多元的概念水桶非常複雜」有點怪異。

(有興趣的讀者或可跟 ChatGPT 多聊聊,有時中文不易找到貼切的表達語辭。)

「藝術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水桶

圖片來源   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


2. 我們愛人的能力有沒有可能經由學習而進步」P100

Can We Get Better at Love

愛的面向包括了去愛與被愛,作者希望透過欣賞學習藝術與審美,愛的能力獲得提升,在愛之中,我們能變得更好。


最後談到「愛」,最重要的閱讀當是 Erich Fromm《愛的藝術》(The Art of Loving 


關鍵字:自然     愛     藝術

 關聯閱讀:藝術美學書單

 回到首頁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《氣候創造歷史》:先有自然才有文明

  圖片來自聯經出版 《氣候創造歷史》 Climate made history  作者:許靖華 譯者:甘錫安 /  2012 聯經出版 寒冷乾燥與溫暖潮濕交替循環影響歷史朝代更迭 根據下列原書第八章末所附的圖表「氣候變遷與其對文明史的影響」,了解到作者許靖華主張:地球漸冷漸熱各600年,以1200年為周期而循環。 原書P251 中國歷史朝代更迭的時間軸我們較為熟悉 我對《氣候創造歷史》一書的興趣,始於關注「古蜀文明」。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,由於缺乏本身文化的文字記載,使出土器物及社會人族變化流向留下許多難解之謎。 參考上表,古蜀文明的年代推測在商末周初時期,約西元前1200至前650年,正是中國氣候冷熱變遷交替時期。在沒有更多的考古發現前,《氣候創造歷史》的地質及地球氣候研究引證,對我頗具說服力。 關聯閱讀:《 將來世界民族誌 》 我看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回到首頁

《將來世界民族誌》:從現在開始思考

圖片來自金石堂網路書店 《將來世界民族誌》Ethnographies des mondes à venir 作者: 菲利普・德斯寇拉, 亞歷山德羅.皮諾紀原文 作者: Philippe Descola, Alessandro Pignocchi 譯者: 宋剛 2023/09/01無境文化出版 引用原書前言 曾經有一度,我常說自己熱愛「自然」,說自己感覺有種強烈的想跟自然在一起的需要...... Descola 寫道:「說印地安人非常『親近自然』其實是一種謬論,因為他們賦予自然中的存在一種跟他們自己相等的尊嚴,所以他們對待這些存在所採取的行為,與他們自己彼此之間通行的行為並沒有什麼真正的不同。要想親近自然,首先還得要自然存在才行,而自然其實是只有現代人才具有的特殊觀念 ,它使我們的宇宙觀比起先於我們的所有文化所持的宇宙觀,可能來得要更詭異,且不甚友善。」... 我驚訝地發現,自然這個概念,遠不是指一個客觀的現實,而是現代西方的一種社會性建構。世界上其他大多數民族都不需要這種自然與文化的二分,他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組織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係。........ 3 社會組織方式之多樣性 批判所謂人類社會都是依照單一路徑逐步演變的觀點 P51 各民族人民….穿梭往復於進化論劇本的不同階段之間,探索一切可能的組合。.... (比如在墨西哥的特奧蒂瓦坎 Teotihuacan ,或在中國的 陶寺 。) 關鍵字:自然 關聯閱讀:史作檉著《 讀老子:筆記62則 》 參考資訊: 陶寺遗址博物馆   回到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