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有什麼用處?
本書開宗明義先問藝術有什麼用處?藝術可以療癒人的心理缺陷
作者將藝術視為可以療癒人類心理缺陷的工具,因此主張藝術功能中,最重要的是:記憶、希望、哀愁、重獲平衡、自我認識、成長與欣賞等七項。
藝術作品中的兩大主題:愛與自然
接下來,作者以此方法論,分析藝術作品中的兩大主題:愛與自然。這也是作者導覽藝術欣賞的核心思想:我們觀賞藝術時,若能以書中建議的方式和態度欣賞作品,孤獨傷痛的心靈就可以被療癒。
本書作最有價值的觀點:回到你自身的心靈和情感
本書對於藝術中以〈自然〉為創作主題的討論,是極為特別的一章,作者不只引用古典、浪漫時期的風景圖畫,也舉例說明現代作品裡雷雨星雲影像的美學意義,更帶入「人在自然裡」的生命反思,如此拉開個別情愛的糾結,轉而向我們提問:當你來到 2008 年 David Chipperfield 與 Antony Gormley 設計建造的瑞典 Kivik 藝術中心 觀景台,
「你內心的哪個部份在這裡會覺得安適自在?」
(What part of yourself is at home here?)
心靈如何能在審美中安適自在?
本書作者(掛名有兩位)的文筆是「才子」等級,選畫以及「說」畫的功力高超(每張圖片說明都是讀者們喜愛的「金句」)。
最重要的是這些深刻動人的觀畫短言,表達出藝術品欣賞時的「同在感」,我指的是:
當我們流連在城市裡大小美術館,欣賞各種藏品、特展、策展,遙想古代美術的作成;或是參與體驗當代作品的「編排(choreography)」時,我們不會再過分在意牆壁上藝術作品的標題說解,而是同意本書作者所提出的最有價值的觀點:
回到你自身,以你自己的心靈感受,直接和作品對話。
但要回答「心的安適自在」這類問題之前,也許你得先回答自己:
藝術是甚麼?甚麼是藝術?
噢!我說的不是維基百科或任何 ChatGPT 的定義,而是由你自己想想,然後提出來的某個答案。
這也是《藝術的慰藉 》缺憾的地方。
本書的未盡之處:藝術不僅是工具,是目的
作者把藝術的意義訂在「工具」,除了用以療癒疲憊的心靈,還關心「藝術品該怎麼買賣」?
作者認為「藝術能夠引導我們改革資本主義」,也論述了「政治藝術」的目標等相關議題。
藝術與情感的關係是美學分析的起步
藝術喚醒且深化(sensitize)我們日常忽視(略)或遺忘的情感、情緒,以及我們原本對於人事物的喜愛,這種深刻的愛戀感知,是人天生具有的珍貴能力,
本書作者以此開題,是令人欣喜的美學分析起步。但也因藝術確實是具有啟發心靈滿足情感的功能,作者的思維也就因而停陷在某事或某物對我們有甚麼「好處或用處」,而未能深刻分析藝術與情感的關係。
審美是一種探尋,是自由心靈對於永恆理想的嚮往
若此,心靈再度被拘束,審美的活動或行為不是一種探尋,不是自由心靈對於永恆理想的嚮往。藝術(作品)成為一種慰藉滿足的工具,一種商品,一種可以租借買賣偷竊或掠奪之物。
作者對於「愛」的分析,似乎也有類此思考模式的危險。
關於中譯兩個想法
1.「藝術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水桶」
(Art is a very complex kind of bucket.)
藝術確實是一種意義內涵極為複雜多元的概念,說「水桶非常複雜」有點怪異。
(有興趣的讀者或可跟 ChatGPT 多聊聊,有時中文不易找到貼切的表達語辭。)
![]() |
「藝術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水桶」 |
圖片來源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
2. 「我們愛人的能力有沒有可能經由學習而進步?」P100
(Can We Get Better at Love)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