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誤譯或故意:從羅素的《西方的智慧》到羅素的《哲學簡史》

圖片來自 誠品線上   《哲學簡史》a brief history of philosophy 作者:伯特蘭.羅素  Bertrand Russell 譯者: 伯庸 2024/07 崧燁文化出版 此譯版分上下兩冊,副標題是: 哲學簡史──蘇格拉底之前至經院哲學:古希臘思想起源至中世紀演變,羅素的西方哲學史 哲學簡史──近代哲學的興起至當代:功利主義起源與當代思潮變遷,羅素的西方哲學史 我們必須明白:羅素只出版《西方哲學史》,並未出版《哲學簡史》,而是《西方的智慧》 原文出版資訊如下: 《西方哲學史》 1946.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Political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, New York: Simon and Schuster 《西方的智慧》 1959. Wisdom of the West: A Historical Survey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Setting,  London: Macdonald 《西方的智慧》→《哲學簡史》中羅素的前言 圖片取自 2024 崧燁繁中版 ,當提到 《西方哲學史》,加註了英文書名 , 當提到此所謂《哲學簡史》,並未加上英文書名。 《西方的智慧》中譯版本 簡體版最早是1992年馬家駒、 賀霖譯,北京世界知識出版。 簡體譯本相當多,有些仍題為《西方的智慧》,更多是《哲學簡史》。甚至自訂英文書名,例如 "a brief history of philosophy" 或 "a 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" .副標題也訂得有些自由。 崧燁 2024 這本繁中版《哲學簡史》,實則是「簡轉繁」。 Wisdom of the West: A Historical Survey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Settingy 在台灣則有1996 年業強出版的《西方的智慧》。 這個譯版由台大哲學系四位學友:何保中、...
最近的文章

《氣候創造歷史》:先有自然才有文明

  圖片來自聯經出版 《氣候創造歷史》 Climate made history  作者:許靖華 譯者:甘錫安 /  2012 聯經出版 寒冷乾燥與溫暖潮濕交替循環影響歷史朝代更迭 根據下列原書第八章末所附的圖表「氣候變遷與其對文明史的影響」,了解到作者許靖華主張:地球漸冷漸熱各600年,以1200年為周期而循環。 原書P251 中國歷史朝代更迭的時間軸我們較為熟悉 我對《氣候創造歷史》一書的興趣,始於關注「古蜀文明」。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,由於缺乏本身文化的文字記載,使出土器物及社會人族變化流向留下許多難解之謎。 參考上表,古蜀文明的年代推測在商末周初時期,約西元前1200至前650年,正是中國氣候冷熱變遷交替時期。在沒有更多的考古發現前,《氣候創造歷史》的地質及地球氣候研究引證,對我頗具說服力。 關聯閱讀:《 將來世界民族誌 》 我看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回到首頁

《藝術的慰藉》:欣賞藝術療癒孤獨傷痛的心靈

圖片來自聯經出版 《藝術的慰藉》Art as Therapy 作者:艾倫‧狄波頓, 約翰‧阿姆斯壯 Alain de Botton, John Armstrong 譯者: 陳信宏 / 2014 聯經出版 藝術有什麼用處? 本書開宗明義先問藝術有什麼用處? 這也就是問:「藝術對於人有何功用?」 或是「藝術對於我有甚麼好處?」 藝術可以療癒人的心理缺陷 作者將藝術視為可以療癒人類心理缺陷的工具,因此主張藝術功能中,最重要的是: 記憶、希望、哀愁、重獲平衡、自我認識、成長與欣賞 等七項。 藝術作品中的兩大主題:愛與自然 接下來,作者以此方法論,分析藝術作品中的兩大主題:愛與自然。 這也是作者導覽藝術欣賞的核心思想:我們觀賞藝術時,若能以書中建議的方式和態度欣賞作品,孤獨傷痛的心靈就可以被療癒。 本書作最有價值的觀點:回到你自身的心靈和情感 本書對於藝術中以〈自然〉為創作主題的討論,是極為特別的一章,作者不只引用古典、浪漫時期的風景圖畫,也舉例說明現代作品裡雷雨星雲影像的美學意義,更帶入「人在自然裡」的生命反思,如此拉開個別情愛的糾結,轉而向我們提問: 當你來到  2008  年  David Chipperfield 與  Antony Gormley    設計建造的瑞典  Kivik 藝術中心  觀景台, 「 你內心的哪個部份在這裡會覺得安適自在? 」 (What part of yourself is at home here?) 心靈如何能在審美中安適自在? 本書作者(掛名有兩位)的文筆是「才子」等級,選畫以及「說」畫的功力高超 ( 每張圖片說明都是讀者們喜愛的 「金句」 ) 。 最重要的是這些深刻動人的觀畫短言 , 表達出藝術品欣賞時的「同在感」 ,我指的是: 當我們流連在城市裡大小美術館 ,欣賞 各種藏品 、 特展 、 策展,遙想古代美術的作成 ;或是參與體驗當代作品的「編排( choreography )」時 , 我們 不會再過分在意牆壁上 藝術作品 的標題說解 ,而是同意本書作者所提出的最有價值的觀點: 回到你自身,以你自己的心靈感受,直接和作品對話。 但要回答 「心的安適自在」這類問題之前,也許你得先回答自己: 藝術是甚麼?甚麼是藝術? 噢!我說的不是維基百科或任何...

《讀老子:筆記62則》

  圖片來自臺北市立圖書館 HyRead  電子書 《讀老子:筆記 62 則》 作者:史作檉 2014 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原文 內容 : 1 、自然。 真自然永遠都不是屬人探討中之客觀對象。因人本身業已包含在真自然之內。   一種自然是自然本身(未可全知)。   一種人包含在自然中之屬人之自然(即生命,即創造力)。   一種是人於自然中發揮其創造力而有之因人而有物,即文明(包括對自然以工具、方法、結構,乃至說明、描述、讚頌所表達之自然)。......... 本書電子版為 EPUB 流式,但是不容易順聽,可能紙本書好讀些。 62   則筆記 開題第一篇即是 「自然」 ,其餘61則標題及內容,言及 「自然」之處甚多 ,從上面所引原書內容 ,我們會立刻警醒 : 一向 我們所謂所認知所言說的 「自然」 ,多指與人文社會對立的客觀自然界 。 中文至戰國時期 (墨子 、 老子 、 荀子之書) 才有 「自然」一詞 ,其中以 《老子》的概念所指最為重要 (見17 、23、25 、51、64章 )。 關鍵字 : 自然 關聯閱讀: 《 將來世界民族誌 》 《 藝術的慰藉 》 回到首頁

《將來世界民族誌》:從現在開始思考

圖片來自金石堂網路書店 《將來世界民族誌》Ethnographies des mondes à venir 作者: 菲利普・德斯寇拉, 亞歷山德羅.皮諾紀原文 作者: Philippe Descola, Alessandro Pignocchi 譯者: 宋剛 2023/09/01無境文化出版 引用原書前言 曾經有一度,我常說自己熱愛「自然」,說自己感覺有種強烈的想跟自然在一起的需要...... Descola 寫道:「說印地安人非常『親近自然』其實是一種謬論,因為他們賦予自然中的存在一種跟他們自己相等的尊嚴,所以他們對待這些存在所採取的行為,與他們自己彼此之間通行的行為並沒有什麼真正的不同。要想親近自然,首先還得要自然存在才行,而自然其實是只有現代人才具有的特殊觀念 ,它使我們的宇宙觀比起先於我們的所有文化所持的宇宙觀,可能來得要更詭異,且不甚友善。」... 我驚訝地發現,自然這個概念,遠不是指一個客觀的現實,而是現代西方的一種社會性建構。世界上其他大多數民族都不需要這種自然與文化的二分,他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組織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係。........ 3 社會組織方式之多樣性 批判所謂人類社會都是依照單一路徑逐步演變的觀點 P51 各民族人民….穿梭往復於進化論劇本的不同階段之間,探索一切可能的組合。.... (比如在墨西哥的特奧蒂瓦坎 Teotihuacan ,或在中國的 陶寺 。) 關鍵字:自然 關聯閱讀:史作檉著《 讀老子:筆記62則 》 參考資訊: 陶寺遗址博物馆   回到首頁

五十堂國寶級美學課 : 日本藝術史權威高階秀爾帶你遨遊東洋美術世界

圖片來自遠足文化 / 讀書共和國 《五十堂國寶級美學課 : 日本藝術史權威高階秀爾帶你遨遊東洋美術世界》『日本人にとって美しさとは何か』 高階秀爾著 ; 鄭夙恩譯, 2020 ,新北市,遠足文化 本書由演講、論文與隨筆三種形式文章集結成書 書中集結了作者的演講、論文(國際研討會、美術期刊、展覽圖錄)與隨筆(報章雜誌)三種文章形式。在書末的「初出一覽表」,可以看到這些文章最初的發表及修訂資訊。 文章的內容形式看似易讀,但讀者仍需具有一些美學興趣及日本藝術史的知識背景,幸有譯者鄭夙恩文筆雅達,並以美學專業背景增添譯註,我們得以安心讀書,輕鬆享受閱讀之樂。 中文書名 直譯應為「對日本人而言美是甚麼」 較為困擾的是中文書名《五十堂國寶級美學課 : 日本藝術史權威高階秀爾帶你遨遊東洋美術世界》,若是直譯應為「對日本人而言美是甚麼」,但對於出版社編輯貼出這樣的書名,只能是無言了。   本書內容分三個部分: Ⅰ文字表現與視覺意象 Ⅱ日本的美與西洋的美 Ⅲ日本人的審美意識從何而來 日本人有別於其他文化民族之獨特審美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本書文章目的即是探討日本人的審美意識,以及此有別於其他文化民族之獨特審美意識究竟從何而來。   我的答案是日本人的文化與生活。 文化離不開人民的生命(活)史,在日本土地上生活的人民,可能在西元五到九世紀,中國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才逐漸形成日文書寫系統,而得以保存紀錄美學觀點。 作者未能深入析論中文象形文字及中國書畫對於日本審美的影 響   談論日本人的審美意識,必始於紀貫之『古今和歌集』(約西元 960 年 -1127 年 )。相對於第二章與西洋美術表現樣式與美的原理對照,有助於理解近代「和製油畫」,高階教授卻闕論中文象形文字及中國書畫對於日本審美的影響。而與西洋美術的比較,雖然提到「日本人獨特的感性與情念」,卻點到為止,未有深入闢論。       談到近代的生活方式與設計應用的小品文別有趣味 最後幾篇談到近代的生活方式與設計應用概念,如「旅行的東與西」、「東京車站與旅行文化」、「機器人與日本文化」等幾篇,喜歡旅遊日本者讀來特別有趣 。 關鍵字:和製油畫 日本人的審美意識 關聯閱讀 回到首頁

《分手師》What’s Left of Me is Yours

  圖片來自 時報悅讀網 《分手師》 What’s Left of Me is Yours  作者: Stephanie Scott 譯者: 劉曉米 時報出版 2022/09 看看你是否喜歡.....(點擊照片看清晰內文) 難以理解的不倫真愛 《分手師》(What’s Left of Me is Yours)小說情節取材自2010年日本社會情殺悲劇的報導與判決,作者深入鑽研之後以文學之筆重現。 我不能滿意的是關鍵的情殺章節,在大量鋪陳了不倫卻似真愛的細節之後,讀者難以理解:「真」愛如何下得了手?(固然,法官最終判決採取了辯護律師關於真愛的主張。) 愛極生變 我反覆讀著這段情節,確認那並非情人們在激烈情緒與肢體衝突中的失手。 我反覆想著,想替海太郎找一個理由。 當然我是找不到的。 以跳轉視角的手法講述故事 本書以主要人物的視角跳轉講述,並以其名字作為章節目錄。然而,跳轉過多、過快,使得廳和讀都有些辛苦。 情殺之段,題名為「里奈」,所以讀者可以參與里奈的想法。但關於海太郎當時行為的描繪,作者並沒有為我們留下太多想像與推測的空間。 親情是展開故事的編織線 人可能可以結(離)幾次婚,幾次成為某人的配偶。但是,人只能成為兩位特定人士的孩子,這使得我們在明白自己是誰的過程中,不斷想要更認識我們的父親和母親,甚至他們的父親和母親。這個親情題材豐富了本書的內容和情感,使得社會版面新聞,開展成一個探索家庭之鏈的故事。 關鍵字 :   告別店    wakaresaseya  別れさせ屋 回到首頁